Menu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设计前沿 > 精品案例>正文

新作 | 青龙湖·漂浮种子:自我更新 / 小隐建筑

2022-06-230
导语:将原有的建筑转变成供游客参观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


| 池塘中倒映的建筑画卷 ©小隐建筑
 

  万物在时间里流动,流动的过程形成历史。凝固不语的建筑也在时间里流动,流动的过程形成地方的历史。在其间建筑师们寻找过去与现在的平衡点,交出面对未来的答卷。
 


| 建筑与周边公园、农田、树林的关系©小隐建筑


| 建筑与周边公园、农田、树林的关系©小隐建筑
 

  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坐落于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二期内,小隐建筑接到业主的设计委托任务,将原有的建筑转变成供游客参观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原建筑是废弃的青龙湖小学和一个养殖场,典型的红砖房。由于场地已被规划为湿地公园,这一片废弃的建筑也急需转换身份,迎接来公园游玩的游客。期待通过设计的力量让衰败的红砖房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 新旧交融的建筑群©小隐建筑


| 两栋老房子之间的漂浮种子©小隐建筑


| 废弃的建筑混凝土块再利用到景观©小隐建筑
 

梳 理
 

  自2018年,成都提出“公园城市”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方式以来,成都梳理了城市空间,围绕成都绕城高速周边布局,以绿道为线,78座桥梁为点,串联起整个环城生态公园121个特色园,建起自然资源与市民休闲生活之间的便捷桥梁。



| 坐落在池塘边的建筑©小隐建筑
 

  位于环城生态公园内的青龙湖·漂浮种子承载科普、研学、体验的空间需求,于此我们取“万物生长循环”为建筑意象,通过提取农田间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作为设计元素,采用聚碳酸酯板、陶瓦、红砖等常见材料,让建筑呈现出新旧交替、自由流动的场所气息。

 


| 围墙拆除后形成自由开放的场地©小隐建筑


| 公园延伸到庭院里©小隐建筑


| 旧砖与聚碳酸酯板形成虚实新旧交织共生的建筑©小隐建筑
 

  场地梳理,是城市更新项目的核心环节。“留”与“改”如何平衡,是这类场地现状复杂的项目的重点。建筑方面:部分建筑并未受到较大破坏,修缮后可继续使用;部分建筑墙体破损,屋面破烂,屋顶年久失修,部分结构无法满足使用要求;还有一部分建筑墙柱坍塌、墙体倾斜非常严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 改造前养殖场部分保存完好的建筑©小隐建筑


| 改造前养殖场受损严重的建筑©小隐建筑
 

  景观方面:场地荒废多年,内部杂草丛生,原有梧桐树长势良好;原硬化路面破损严重;围墙将场地与外部农田、公园完全隔离,影响人们参与体验。



| 改造前小学院内生长态势良好的梧桐©小隐建筑


| 改造前小学和养殖场之间杂草丛生的院落©小隐建筑

 

流 动
 

  为了让建筑呈现出新旧交替、自由流动的场所气息,在改造设计中,我们让场地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即将来临的游客。拆除了原有坍塌的建筑和部分红砖围墙,旧红砖在场地的各个角落流动起来,从竖向的砌墙围挡变为横向的地面铺装,旧砖换了新的方向在场地生长蔓延。废弃混凝土块的应用也是如此,破碎后作为景观汀步。尽可能拆除了原有封闭围墙的场地向游客张开怀抱,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 拆除了原有坍塌的建筑和部分红砖围墙©小隐建筑


| 围墙拆除后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小隐建筑


| 地上斑驳的红砖与屋顶虚实的瓦形成共有的空间序列©小隐建筑


| 竖向砌墙围挡的红砖变为横向的地面铺装©小隐建筑


| 旧砖新作的花墙与老房子融为一体©小隐建筑
 

  在建筑改造方面,我们注重材质是否与原有建筑匹配和谐,是否经济适用。我们希望改造后的场所更加包容开放,所以也特别注重材质本身是否拥有通透,轻盈的质感。结合场地本身记忆,最终我们选择了聚碳酸酯板、红砖、陶瓦等材料进行了几栋建筑的针对性改造。
 


| 轻薄通透的聚碳酸酯板顶棚©小隐建筑


| 聚碳酸酯板营造出朦胧的视觉效果©小隐建筑


| 红砖墙、聚碳酸酯板、特殊处理的镂空钢构
形成统一的格子序列©小隐建筑
 

  聚碳酸酯板是在乡村和农业配套设施建筑中应用很广的材料,具有透光、轻质、耐候、阻燃、隔音、高强度等优异性能,而且价格低廉,非常适合低成本低技建筑的应用。红砖和陶瓦都是原有建筑值得保留的血脉和记忆。



| 阳光透过聚碳酸酯板柔和地进入室内©小隐建筑


| 局部透光的屋面为农科实验农作物提供适宜的光照©小隐建筑


| 阳光从透光屋顶倾泻而下©小隐建筑


| 新旧红砖、陶瓦、聚碳酸酯窗的新组合©小隐建筑


| 材料与构造形成的虚实对比空间©小隐建筑
 

  我们将结构塌毁的建筑进行了拆除,在原址新建农机展示棚,透明的聚碳酸酯板与精巧的白色钢构营造了一个晶莹剔透、轻薄柔美的开放空间。
 


| 雾气中轻薄柔美的建筑©小隐建筑


| 融于天际的聚碳酸酯板顶棚©小隐建筑


| 金属网与聚碳酸酯板在灯光下的朦胧之美©小隐建筑

 

  两栋状态较好的建筑,改造为现代农业和农耕文化展厅。红砖砌体和木构屋架全部保留并进行了局部修缮,屋面统一更换了灰色的陶瓦。同时,将聚碳酸酯板应用于局部顶棚、墙体、门窗,赋予了建筑轻盈朦胧的质感,弱化了红砖砌体带来的厚重感,让建筑呈现出新旧融合共生的状态。

 


| 废弃混凝土块做的景观汀步©小隐建筑


| 薄雾中若隐若现的建筑©小隐建筑


| 不锈钢让旧水塔焕发新生©小隐建筑


| 灯光与聚碳酸酯板结合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小隐建筑


| 保留的三角木构屋顶©小隐建筑


| 保留的三角木构屋顶©小隐建筑


| 展厅内部的植物标本©小隐建筑


| 展厅内部的昆虫标本©小隐建筑
 

  我们在两栋老建筑之间用钢材和聚碳酸酯板,以种子和孔明灯的意象,做了一组悬浮在空中大小不一的透明立方体,作为场地的视觉重点。白天这些立方体像是从红砖缝里孕育出来的一粒粒飞向天空的种子,迎着太阳,晶莹夺目。夜晚,暖黄的灯光透过聚碳酸酯板盒子,带来一种明亮的漂浮感,像定格在空中的孔明灯,如梦如幻……
 


| 夜幕下橘色的漂浮种子©小隐建筑


| 夜晚,漂浮种子成为视觉的重点©小隐建筑


| 漂浮种子变身孔明灯定格在空中©小隐建筑


| 飞向天空的漂浮种子©小隐建筑


| 定格在空中的孔明灯©小隐建筑

 

  历史学家王笛认为,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怎样使这个灵魂在现代化、商业化、科技化大潮的冲击下幸存是城市管理者、学者和居民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建筑师在面对城市更新项目时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 三栋建筑匍匐在草坪之上©小隐建筑
 

  在我们看来,在进行这类项目改造时候,应注意区分“老”“破”“烂”三者的异同。“老”是陈旧,并非贬义,反而恰恰饱含历史;“破”是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复;“烂”是不可挽回的逝去。分清三者区别后,在面对不同的老旧建筑就能采取不同策略。
 


| 红砖建筑的新旧交替©小隐建筑


| 发光的聚碳酸酯板指引人们进入展厅内部©小隐建筑

 

  面对不可逆的城市化进程,建筑师应该多一些人文思考。建筑从来不只是建筑本身,而是凝固的艺术,更是用智慧和激情谱写的史诗。青龙湖·漂浮种子,是我们在城市更新进程中种下的一粒小小的种子,希望这粒“漂浮种子”能够表达我们对待城市更新的态度与思考,同时也期待这粒“漂浮种子”能唤起更多城市的参与者对所栖居的城市的思考,以自己的方式保护那些珍贵的“城市文化”不在城市化进程里消失。



| 晶莹剔透的漂浮种子与蓝天交相辉映©小隐建筑

 

项目图纸


| 总平面图


| 分析图


| 分析图

 

 

项目信息

项目主创团队:小隐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潘友才
设计总监:杨喆(合伙人)
技术总监:陈仁振(合伙人)
结构工程师:杜旭
设计团队:冯煜桃、宋智颖、杨锐、苟源君、何仪、赵亚线、刘子轩、胡沁梅、康瑛、胡佳、潘霞、胡强、翟灵犀、王超
业主单位: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图设计团队:成都美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展陈设计及施工:上海有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诚地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四川锦城智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小隐建筑撰文:刘凯瑞
翻译:刘子轩
项目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龙湖湿地公园二期
建筑面积:2042平方米

  2015年4月小隐建筑创立于中国成都。意象建筑论的开创者和践行者,意象建筑流派的先锋代表。以创造全新多维空间体验,营造具有感情和生命力的诗意空间环境为核心理念。追求与自然共生、与场地共存的设计,推崇精细化设计、全过程设计探索模式。注重中国建筑当代性和本土性的融合探索,创造属于本土并超越本土的精神场域。将设计的平衡植根于传统文化、现代技术与社会经济和责任的关系之间,力图成为中国文化及文明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精品推荐

设计名人圈

更多

  • 王五平
    楊中昀

设计机构

更多

最新精品案例

最新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