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正文

香港回归25周年丨潮涌大湾区 设计启新程

2022-07-010
导语:恰逢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A963特别采访几位优秀湾区设计师,共同倾听他们在湾区的设计故事,抚今追昔、展望未来。


恰逢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A963特别采访几位优秀湾区设计师,
共同倾听他们在湾区的设计故事,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的家”,回家的路既是香港历经百年沧桑重回祖国怀抱的路,也是所有积极融入发展大局的奋斗青年们找到人生方向的路。25年一瞬间,包含着一个人最丰富的人生经历,也包含着无数年轻设计师们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舞台共同成长的发展历程。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我们带着澎湃的心情,与几位优秀的湾区设计师们对话,听听他们在湾区的设计经历,携手湾区设计力量开启时代新征程。

 

紫荆花开,情融湾区


  本期邀请的嘉宾分别是PAL Design Group设计董事何宗宪、香港JLa设计集团创办人梁曦文、尚策设计顾问公司创办人/董事长李奇恩、深圳市特艺达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院院长/创意总监谢财江、尚邦创意事务所创始人潘旭强、LDS室内设计创始人林志辉、香港环亚联合设计事务所创始人杨志伟和MAG studio 合伙人/设计董事李绍瀛,他们当中有的是从新加坡前往香港发展,有的则是从香港来到内地,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设计,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取得了优异成绩,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代青年设计师们如何在欣欣向荣的湾区建设中,续写新时代新故事。
 


 

Q1

请问您是什么时候
来到内地/香港,契机是什么?
-

  何宗宪:我是在1994年来香港,因为当时选择了香港的一个建筑师事务所,作为我实习的一个开始,所以九四年我很兴奋地从新加坡来到了香港。

  李奇恩:在80年代初期,公司已派我回内地工作,一路走过来见证祖国的兴盛强大发展并于2009年正式创业,我认为内地地大物博,发展机会有很多。

  谢财江:其实在97年香港回归之前,我已经开始接触不少内地项目,对这个环境其实并不陌生,随著回归后很多客户业务重心开始向内地转移,在2000年左右开始随著客户业务发展,我决定藉此机会把团队和业务核心正式往内地扎根,探索在内地发展的可能性。

  杨志伟:我是2010年的时候从香港来大陆工作的,当时是一个比较偶然的机会,有一家大陆的公司找到了我,跟我的职位比较匹配就接受了面试。这也是我在内地开展工作的一个时机。这份工作地点在北京,距离香港还是比较远的,对我来说是不仅是一个大的尝试,而且也是一个更大的心理突破。

  K.ILi李绍瀛:我是大约3年前,2019年中央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看准了大湾区发展。

 

Q2

您现在的工作重心是在香港还是内地?
-

  何宗宪:现在工作重心主要在香港做我的创作工作,超过八成的案子都是在分布在国内不同的城市,另外两成在其他世界不同地区,所以现在我们的案子还是分布在纽约、澳洲、印尼还有新加坡。

  李奇恩:目前大部分在内地,小部分在香港和国外。

  谢财江:现在工作重心基本上是以内地为主,当时选择了深圳作为内地的扎根点,因为离香港较近,交通方便,从对接客户及项目、人才培养方面,都能节省很多时间和人力资源成本。

  杨志伟:在内地工作之后,基本上我整体的工作重心都在内地。之前也在北京、上海工作过,但在2015年成立了公司之后就全职在深圳工作了,因为公司项目大部分分布各个内地城市,所以更多的时间跟工作重心是放在内地这边。我们香港也有独立运营的公司,但运作方式已经成熟了,所以就比较少操心。

  K.ILi李绍瀛:我们公司分别在香港、深圳、广州设立工作室,所以我们的工作重心都在粤港澳大湾区。
 

Q3

初来内地/香港,您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

  何宗宪:初来香港,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作为一个刚开始接触建筑的实习生,当时香港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冲击,在多个板块创意上给了我很多的不同影响,从娱乐到整个对国际的视野呈现出很蓬勃的状态。我最大的挑战反而是怎么样可以追随这个步伐,因为当时的香港整个发展形势是非常迅速的,对我来说有点目不暇接的感觉。从各方面影响到我对接下来从事的专业,不管是从建筑、设计方面,还是一些与国际接轨的过程,都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帮助。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机遇,是香港这座城市不断提供给我很多新鲜的idea、不同的感受和冲击。

  李奇恩:刚开始感觉是文化上的差异及管理系统有很大的区别。

  谢财江:我认为当时最大的挑战,应该是在中港两地差异化上的适应吧,无论从语言、文化、生活、社交、工作模式、商业模式、甚至与客户的服务模式等,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差异,而另一种挑战,可以说是业务上,当年适逢内地经济迅速发展,百业腾飞,各种各样类型的项目都有幸接触,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杨志伟:初来内地,最大的挑战是一个人离乡背井到不熟悉的地方去工作、打拼。一方面是对语言环境的不熟悉,另一方面是做事风格方式的差异等等各方面的不熟悉,这些都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经历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段新的磨练历程。我带着学习的态度去适应环境,去接受挑战,去充实自己。

  K.ILi李绍瀛:普遍来讲,香港人回内地最大挑战一定是适应普通话的沟通,而普通话很多词汇的表达和港式粤语有很大区别,南北方的词汇也有所不用,我们就像学生一样边工作边学习。另外,设计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它没有上限,不论你到哪个高度,都是在不断吸收和创新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认为作为设计师,应该始终在实践这句话。

 

Q4

在设计过程中,您认为香港和内地
二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

  何宗宪:在设计过程中,我觉得香港跟国内真正最大区别,可能在香港我们是面向的是一个国际性的状态,从考虑设计的维度上,不单单是从商业的角度,使用者和不同品味的定位,在这方面我觉得香港有一个比较独特的思维方式,那相对上我们对于文化的这个解读,不完全是单偏重于一个所谓的纯东方文化,它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确是一个中西融合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设计。

  所以香港设计还是会根据东西方的fashion新文化,根据国际趋势发展进行不同的变化。我觉得香港最不同的就在于对速度的反应,会不断地去重新评价我们现在的方式,重新定义我们审美观和一些新的价值观,所以我觉得这个创作里面包含了一种新文化诠释,对商业的尊重和重视,同时追求时尚,我觉得在设计中是一种多方面共荣,反映出多元文化汇聚的特色。

  李奇恩:內地与香港在设计上最大的区別是时间上的沉淀及国际纬度,但随着改革开放已超过40年的今天,內地设计师的视野及创意,能超越香港的已不在少数。

  谢财江:两地在设计上的区别,首先是在分工上,在香港无论项目大小,基本上每个环节从头到尾都需要全程参与,内地不一样,分工较细,各专业细分,另一方面是资讯,两地的资讯面和关注点都不一样,创作模式和表达方式也自然有所区别。

  杨志伟:设计风格对于设计行业来说,全球都一直在进步;而且随着时代信息的变迁,香港跟内地很难去做比较,两者也没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因为全世界的设计都会越来越接近,其实也是设计圈本身的一个趋势。只是可能我们在自己做的风格定位上的做法去区分吧,香港会被定义为更西式,而内地是更国潮一些。

  K.ILi李绍瀛:谈到设计过程,我和不少从香港回内地的设计前辈聊天中发现了一些共同点。内地做设计会将整个过程拆解,细分给不同部门负责,是很精细的分工。而香港设计过程更多的是由设计负责人全程跟进,从零到落地,对项目结果负责。
 

Q5

回归25年再出发,眼下有很多青年设计师们
积极求变寻求突破,选择前往内地或香港
发展,您作为前辈有什么建议或祝福?
-

  何宗宪:除了更多年轻的设计师需要把自己的视野拓宽,以更开阔的视觉去对待我们创作的领域之外,我更希望他们可以在不同层次发挥他们的创意。选择前往不同的城市去发挥,我是非常鼓励的。我希望他们不单是可以跳到更大的一个面向国际的平台,更希望他们可以带着香港的这种敬业精神和对国际环境的敏锐度积极应对这个变化的时代。我觉得对年轻设计师来说,我相信在不同的城市里,他们带着这份香港的精神也能绽放光芒,这是我对他们最大的期望。

  李奇恩:鼓励內地年青设计师在设计基础上必须扎实,一切创新都源于历史,多研究和理解別人,为何能有如此出彩的设计。鼓励香港年青设计师多关注內设计师作品及业界的发展,虚心学习,观察,自省,才会迈向更有创意的设计。

  谢财江:不论在什么地方发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冲破自己的舒适带,活在自己的舒适带里永远也无法取得突破,也没必要急于让所有人认同自己,用心做好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对社会负责,对客户负责,用能力和作品去证明自己,终能获得真实而非公式的掌声。

  杨志伟:我的建议是要来就早点来,要尝试早点尝试,要尽早确立未来的人生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然后好好利用自己青春岁月,去做一些更大胆、更有意义的事情,一切都是朝着更美好的将来去努力。让自己拥有一个充实的、没有遗憾的、独具特色的人生。

  K.ILi李绍瀛:作为过来人,我想最实用的建议就是多学习当地的文化及语言,无论是在内地或香港,首先让自己融入进去,这样在工作和交流上将会更加融洽。

 

Q6

粤港澳大湾区是是中国开放程度
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
一,如何看待其发展前景?
-

  何宗宪:我觉得在大湾区我们有非常强的优势,从制造业到科技的一个完整链接,形成我们在这的创业板块可以互相影响,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展望未来,在这个多元的形态上,可以不停地整合,与时俱进,所以我们希望在设计领域可以发挥区域性优势,结合不同的厂家对科技的运用,对设计领域的创新,我觉得我们是非常幸运可以用这个优势,在大湾区将这几个板块发挥的更强,将多元的要素链接整合去面向国际。

  李奇恩:大湾区发展在国家的帶领下,设计创新的领域可达到尽收天下神兵之利,无论是內地、香港及海外设计师们,应投入更多时间精神参与大湾区的发展,通过协会及平台的影响力,提供更多有关大湾区的发展资讯和联动方式,更多投资者与设计师的互动创造更大的商机。

  谢财江:作为国家建设的世界级城市群,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无论是人才汇聚,高新企业进驻,以及国家所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支持,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必定是向好的,湾区的理念是提倡创新,这与设计创新也是不可分割的,也造就了我们行业的机遇,正因为创新,我们更加要突破自我,趁著现在炼好内功,才能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杨志伟: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一定会是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一个比较关键且重要的片区;在这里将有拥有更多的优势和资源,也会有更多的机遇给到大家,所以趁现在大家要把握好机会,勇敢地踏上粤港澳的旅程,开创自己的新天地,为自己创造一个辉煌灿烂的未来吧。
 

Q7

近年来,许多年轻设计师们积极参与国际
奖项评选,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

  李奇恩:2010年我参与了第一届艾特奖,当时是看中艾特奖的评委是具备国际视野,赛制也公平公开公正,发展至今,艾特奖已完全得到內地及海外的公信力,参加艾特奖设计比赛是全方位体现自身设计实力的平台,关键可以观摩各地优秀的参赛作品,增进见闻,启发思维,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艾特奖已是设计界重要的标杆。

  谢财江:每一届的艾特奖都凝聚了来自全球的优秀参赛作品,正因如此,通过参加艾特奖除了可对自身作品进行验证之外,也可以从中观察市场上设计的变化和趋向,我认为收获並不仅限于奖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机会,也可以说是一个国际化的大舞台。

  杨志伟:艾特奖可以说是全世界甚至全中国一个具有深度和很大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奖项,有机会参与或是获奖,都是对我们作品和设计生涯的认可,也是无穷的光荣。通过参与艾特奖我们可以去学习见识到更多国际最前沿的优秀设计作品,领略到当代顶尖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从而开阔我们的眼界,为今后的创造积累更多思想源泉,把我们自己的设计做的更好。我和我的团队都非常重视艾特奖,未来还会继续参赛,我们也将会创造出更好的作品与大家见面。

 

结 语


  电影里的香港、歌词里的香港、挂满霓虹灯招牌的香港,香港带给我们的记忆怀旧且经典。二十五载栉风沐雨,二十五载春华秋实,穿过风云变幻,这颗“东方之珠”再绽新的光芒。香港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代优秀设计师们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平台的崛起,由籍籍无名走到了繁花似锦。

  今天,香江故事翻开新的篇章,始终坚持设计初心的湾区设计师们正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乘势而上。举国庆回归的活动已盛大揭幕,我们也为正在奋斗的设计青年们寄予深厚祝福,相信在粤港澳大湾区坚实有力的建设步伐下,携手香江两岸同胞,同心所向,一路同行,设计再出发!

 

作品赏析


△何宗宪作品:《BJ-MoMo》


△何宗宪作品《HK-皇庭汇》


△何宗宪作品《US-Constance Pasadena Hotel》


△李奇恩作品《三亚中信半岛云邸会所》


△JLa集团作品《保利铂悦府》


△JLa集团作品《美的(义乌)·君兰锦绣》


△JLa集团作品《利通智汇晶谷销售体验中心》


△李奇恩作品《三亚融创三亚海棠湾一期》


△李奇恩作品《泰国芭提雅公寓 》


△谢财江作品《辉瑞家具展厅》

△谢财江作品《深圳铂尔曼酒店》​


△谢财江作品《盛迪嘉-中山嘉元样板间》


△潘旭强作品《圣莫丽斯别墅》


△潘旭强作品《水榭山二期别墅》


△潘旭强作品《鳐川餐厅


△林志辉作品《香山美墅果岭》


△杨志伟作品《深圳北站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


△杨志伟作品《渭南建国酒店》


△杨志伟作品《长沙佳兆业高桥壹品售楼处》


△MAG studio作品《厦门星河商置項目》


△MAG studio作品《珠海万科印象城》


△MAG studio作品《步步高星城天地項目》

 

精品推荐

设计名人圈

更多

  • 王五平
    楊中昀

设计机构

更多

最新行业新闻

最新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