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设计前沿 > 精品案例>正文

共生形态新作 | 锦水江畔,闲寄浮生

2024-03-070
导语:以水作序,延续锦水江边老成都的闲适时光,捕捉那些遗落的人文记忆,打造一个现代雅致与人文烟火相得益彰的都市生活范本。


 

剑南山水尽清晖,濯锦江边天下稀。
烟柳不遮楼角断,风花时傍马头飞。
芼羹笋似稽山美,砧脍鱼如笠泽肥。
客报城西有园卖,老夫白首欲忘归。

——《成都书事》宋·陆游



 

  从大禹治水开始,成都就是一座因水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锦江之水,纵贯三百里,润泽四千年,哺育出成就斐然的天府之国,滋养出一个个会享受生活的成都人。水中浣花濯锦,江边听曲喝茶,便是古往今来成都最引人入胜的人文画卷。

  位于成都天府新区锦江生态带的保利·天府和颂售楼中心,作为已有售楼部概念的升级迭代,以水作序,延续锦水江边老成都的闲适时光,捕捉那些遗落的人文记忆,打造一个现代雅致与人文烟火相得益彰的都市生活范本。



01/ Linking

洄游的动线
 

  在总平面上,售楼部通过风雨连廊与各入户架空层建立起贯通的廊道,形成环形洄游的总体动线,构筑老成都小街里巷的肌理,提升着综合性的居住体验,保障着更加信赖、有温度的归家之路。




 

  与此同时,作为介于城市与家之间的社区型公共空间,售楼部空间串联起总体的交通动线,为居住者提供可休憩、可社交、可煮酒烹茶、可观花听雨的多元灵活性场景,成为社区链接与互动的重要一环,并以此构建生动、和谐的邻里关系。


 

02/ Flowing

流动的感官


  在大尺度开合的空间内部,时间感下沉,空间节奏低缓,气质沉静内敛,大理石地面的倒映出人与物的绰约,呈现出水的温润光泽。





  视知觉在潜意识中被空间所引导:沙发区下沉,制造高低的视差关系;与此同时,天顶亦呈流线型弧面,向景观的方向倾斜,共同将视线引向中庭水景。






 

  流动的感官,流畅的布局。中央水景具象化了锦水涟涟的姿态,成为整个售楼部视觉感知的中心。当人们闲来独踽、临水而坐时,仿佛又重新回到了那个从精神上依赖着锦水的时光之中。

 

03/ Continuing
延续的烟火


  一市居民半茶客,说的正是成都。在成都,闹市有茶坊,公园有茶馆,桥头有茶铺,陋巷有茶摊。老成都的悠闲,正是藏在每一个喝茶吹壳子的晴天午后。它是市井的公共生活,也是微缩的精神世界。






 

  将茶室的功能引入售楼部,制造茶香袅袅的烟火氛围,不仅仅因为茶文化是老成都的缩影,更因为饮茶是锦水河对成都市民生活最质朴的馈赠。“河水茶香”,作为旧时老成都茶馆的招牌,谱写了一代又一代老成都人的精神记忆。





04/ Echoing
被唤醒的文脉
 

  整个项目,以锦水的概念为缘起。水作为视觉的母题,在细节与艺术装置上,或提取水之物象,或映照水之美意,深度呼应整体空间的水韵气质,勾勒锦水文化的深层脉络。





 

  水纹形态壁灯、锦鲤装置、陶瓷水墨艺术、窑瓷茶器等细节与艺术陈列,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从不同的维度上诠释着锦水对日常与艺术的滋养,唤醒城市历史文脉,在地域人文景观的光谱里,为项目场景注入城市的灵魂。






  旖旎多姿的锦水河,静静地流淌了几千年,延伸出成都地图拓展的边界,连接着市井生活的过去与未来。而新的人文烟火,于锦水河畔悄然落地,新的生命质地与未来图景,已蔚然成风,静候韶华。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 成都保利·天府和颂
室内设计 | 广州共生形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软装设计 | 广州共生形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 彭征
主案设计 | 梁景山 曾晋家 陈泳夏
项目业主 | 成都航逸置业有限公司
业主代表 | 张章 卓舟峰 毛敏英 何淳 李晓艺 尹懿朅
项目地点 | 四川 成都
设计时间 | 2023.04
竣工时间 | 2023.11
设计面积 | 售楼部538㎡、样板间143㎡
项目摄影 | 邹锋翰@4U STUDIO

  广州共生形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拥有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项乙级资质及“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公司的核心团队由知名设计师彭征先生以及一百多名职业设计师组成,设计业务涵盖酒店、商业、地产、办公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建筑、室内以及软装陈设的一体化设计服务。“共生形态”屡获国际设计大奖,包括2017年德国iF设计(室内建筑类别)唯一金质奖、连续六年蝉联美国室内设计杂志Best of Year Awards金奖、英国第25届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大奖得主暨年鉴封面作品得主、德国红点设计大奖、香港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金奖、WIN Awards 英国《世界室内新闻》杂志大奖金奖、美国IDA国际设计大奖金奖、GADA 全球建筑设计大奖金奖等。

  “共生形态”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壮大中的设计团队,我们的名字就决定了我们的包容性,同时,我们也感兴趣“共生形态”这一词组的所有内涵。在当今发展中的中国,大规模、巨量、高速的建设状态鼓励社会性的设计实践,对于设计师来说,拥有的机会不但是设计一件作品去影响和改变生活,更是致力于当代中国面貌的成形过程,这是对“共生形态”设计团队,对中国的类似工作的最终挑战。

精品推荐

设计名人圈

更多

  • 王五平
    楊中昀

设计机构

更多

最新精品案例

最新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