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设计前沿 > 精品案例>正文

「 中外荣登榜首之作 」第14届艾特奖获奖作品赏析(中)

2025-06-060
导语:本篇(中)隆重推出文化建筑、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绿色建筑、教育建筑、商业建筑、建筑室内光环境和城市建筑光环境等八大类别的获奖作品。问鼎之作,大师作评,各有千秋耀眼全球,精彩不容错过!


  5月27日,全球设计界年度盛事——第14届国际空间设计大奖艾特奖(IDEA-TOPS)颁奖盛典在深圳科技馆(新馆)盛大举行。来自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参赛设计作品7026件竞逐艾特奖,国外设计师摘得14项大奖,中国设计师斩获9项大奖。
 


 

什么样的作品能摘取艾特奖殊荣?
本届获奖作品都有何特色?
A963设计网、A963设计网微信公众平台
联袂推出第十四届艾特奖获奖作品全集
分上、中、下三篇
敬请读者关注A963官方微信号(a963com)
或直接登录艾特奖官网www.idea-tops.com
 


  本篇(中)隆重推出文化建筑、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绿色建筑、教育建筑、商业建筑、建筑室内光环境和城市建筑光环境等八大类别的获奖作品。问鼎之作,大师作评,各有千秋耀眼全球,精彩不容错过!

 

01
最佳文化建筑设计奖
——

获奖项目:Beijing Library 北京城市图书馆
获奖者:Snøhetta(挪威 Norway)


 

  北京城市图书馆拥有世界最大的微气候控制单体图书馆阅览室,也为北京文化与人文内涵丰富的环境带来集学习、知识交流和社交功能于一身、设计当代却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公共设施。北京城市图书馆坐落的通州区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常被称为北京的“东大门”。作为通州区的三大文化建筑之一,北京城市图书馆的落成进一步确立通州区的繁华活力,也把北京的城市肌理延伸到这个全新的城市副中心。




 

  为了令被认定将会消失在数字化的洪流之中的图书馆在21世纪重新确立存在意义,设计师针对图书馆的外观、运作和社区功能提出新概念。北京城市图书馆重新确立图书馆为公共人文生活的核心支柱,图书馆定位为学习、文化和社区中心,在馆内设置专门用于展览、表演、会议和古籍修复的空间。






 

  图书馆由玻璃幕墙包围,把大自然引入阅览区的同时,也令内部环境极为通透,使得在图书馆外也能看见馆内的美丽环境。图书馆的核心是一个近16米高、极具亲和力的巨大开放空间,阶梯式平台有节奏地顺着曲线向上发展,形成山间阅览区。中央是一条称为“山谷”的主通道,其蜿蜒的形态仿照附近的通惠河设计,连接南北两个入口,无缝延续外部景观,并引导游客从入口前往图书馆的不同空间。






 

  “山谷”两侧的阶梯式阅览区形成高低起伏的山坡,山体既是地面,也是座位和书架,塑造出一个能够放松身心、沟通交谈或安静阅读的宽广空间,让人们各自活动时也不会有与图书馆大环境隔绝的感觉。“书山”中藏有半私密的阅读区和会议室,山间大平台上则设置书架和桌椅,在图书馆中央位置打造出开放式阅览区。




 

  支撑阅览区巨大空间的柱子像是长得又高又直、顶部开出茂密叶片的银杏树,致敬银杏这个拥有2.9亿年历史的中国古老土生树种。银杏树柱不仅让空间从山谷的大尺度过渡到书籍的小尺度,柱顶的层层叶片与缝隙间的玻璃天花更交叠聚合成伞盖屋顶,把过滤阳光引入内部空间,塑造出明亮开扬的氛围。银杏树下,游客可以登上“书山”山顶从高处往下俯瞰,看着“书谷”一直延伸展开成馆外的辽阔自然景观。这种“合一”体验让读者与身处的环境和书中想象世界融为一体,打造唯有在此情此景才可以得到的独一无二回忆。




 

  北京城市图书馆在应用尖端科技提升访客体验的同时,也重新思考了当今图书馆能够如何应对急切的气候挑战。图书馆最大程度减少了建设和运营过程的碳足迹,建筑设计因而取得中国国内最高等级的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

  以银杏树柱为例,整座建筑使用单一柱体模块,通过在9x9米的网格上转动模块,令“银杏林”中的树柱看来变化多端,同时又能确保生产和安装效率。这些银杏树柱更内置能够控制室内微气候、灯光和音响效果的技术,也能收集屋顶的雨水并将之引流到图书馆的绿色建基系统,重用雨水作灌溉之用。




 

  图书馆屋顶设有悬挑结构,有助减少玻璃幕墙的热能吸收。为了进一步优化幕墙,东西两侧幕墙的玻璃高度较矮,并使用了低辐射中空玻璃。屋顶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利用阳光生产可再生能源。


艾特奖评审团评语
——

  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图书及数字阅读,如何为图书馆赋予崭新的文化意义,是此项目对于设计师的挑战。在此项目中,设计师对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的北京城市图书馆,赋予了全新使命,确立了图书馆作为公共人文生活的核心支柱——学习知识、学术交流、社交功能及社区中心。馆内设置专门用于展览、表演、会议和古籍修复。空间形态仿照蜿蜒的通惠河,中央的“山谷”将两侧的阶梯式阅览区塑造出放松身心、沟通交流或安静阅读的宽广空间。以银杏树造型的柱子,支撑起阅览区巨大的空间,银杏树下,读者阅览书籍与欣赏自然景观,产生合二为一的体验与回忆。这座图书馆,不但重新界定了图书馆的“概念”,而且在技术上也有所创新突破。


获奖者信息
——

  Snøhetta 是一家跨学科设计事务所,涵盖建筑、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艺术、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及数字设计等领域,并在项目中常将多学科融会贯通。

  自1989年在挪威成立之初,Snøhetta的设计理念便以环境与文化敏感性为框架,其灵感源自1987年联合国布伦特兰委员会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Snøhetta的第一个重要委托项目是1989年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Bibliotheca Alexandrina)的重建,旨在复兴这座古老图书馆。随后,事务所又承接了奥斯陆挪威国家歌剧芭蕾舞剧院、纽约国家9·11纪念博物馆馆亭等标志性项目,并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各种规模的设计作品。

  如今,Snøhetta拥有来自40个国家的320多名员工,分布于奥斯陆、纽约、因斯布鲁克、巴黎、阿德莱德、墨尔本、香港及深圳等八个地区工作室。
 

02

最佳公共建筑设计奖
——

获奖项目:Grande Armée-l1ve
获奖者:Baumschlager Eberle Architekten(法国 France)


 

  “该改建项目要强调突出的建筑姿态”,这是设计师对凯旋门附近原现代主义标致总部(建筑师 Sainsaulieu)改建项目的基本构想。该项目位于巴黎市中心,拥有连续110 米长的主界面,在这一区域,现有的混凝土结构成为创新设计的基础条件。其设计原则十分简单讨巧:开口与混凝土结构上不同深度的盒式窗户交替出现。建筑的基本要素——韵律、可塑性和自身秩序通过这种方式得以实现,共同构成了立面,为场地和项目本身赋予了强烈的外观特征。





 

  办公楼及其广场和会议中心从Avenue de la Grande Armée一直延伸到Rue Pergolèse,用地内部包括两个庭院,周边的街区被宽阔的绿地分割开来。现有的主要结构得到了保护利用,办公空间的设计都基于原始结构。








 

  在可持续实践方面,该建筑项目展示了回收利用的可能性,以及可复制的经验。5165吨拆除的建筑材料(占旧材料的92%)被回收利用,其中80吨材料被重新用于建造,如门廊的地板。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师特意避免了使用复合材料,而更偏向使用无需昂贵改造即可在日后重复使用的简单材料。因此,木材、各种类型的混凝土和金属成为该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的能量来源包括地热井、屋面光伏板,还可以从巴黎市政管网获取供暖热源,而巴黎市50%的能源同样来自当地可再生能源。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达35000平方米,致力于将工作空间转变为生活空间:开放式办公结构、底层陈列室和宽敞的开放区域共同营造了有别于传统办公工作的空间。

  Baumschlager Eberle Architekten巴黎的经理Anne Speicher解释说:“对于结构的利用优化可以创造出新的场所,其用途与众不同,且极具吸引力,能够满足当下和未来的需求。”现代主义建筑师Sainsaulieu为这些措施创造了先决条件,而 Baumschlager Eberle Architekten则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2024 年,该项目荣获奥地利共和国颁发的奥地利绿色星球建筑奖。






 

艾特奖评审团评语
——

  这是位于凯旋门附近原标致汽车总部的精彩改造设计。为巴黎核心城区呈现了一道长达110米的震撼立面,基于原有RC结构设计了崭新的窗框Facade系统,标准开窗与箱型凸窗在混凝土结构中错落嵌套,通过深度变化形成阴影和韵律。新的节奏感赋予了街道新的表情并凸显建筑的标志性。该设计使人重新审视建筑语言的力量感和表现力。


获奖者信息
——


创始人 Dietmar Eberle


  植根本土文化,践行建筑责任

  在"真实、严谨、诗意"的核心理念指引下,Baumschlager Eberle建筑事务所始终以独特的建筑语言回应全球建成环境与社会的快速变迁。1985年创立于奥地利福拉尔贝格,我们已在欧亚大陆设立17个独立分支机构,汇聚来自21个国家的350余名建筑实践者。
 

  在地深耕,全球视野

  每个在地办公室都深化着我们对本土环境与文化特质的理解——这种认知至关重要,因为Baumschlager Eberle的每个建筑作品都承载着三重责任:对业主的承诺,对使用者的关怀,以及对环境可持续的担当。自1985年以来,我们已成功落成逾500个建筑项目。
 

03
最佳住宅建筑设计奖
——

获奖项目:Dwelling in the Rhythm of the Terrain
获奖者:Yoshiaki Tanaka(日本 Japan)

 

  在进行住宅设计时,必须关注公共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以及家庭在何处能够感受到归属感。在《生活在地形的节奏中》一书中,家与丘陵街道之间的旅程被构思为一系列起伏的路径。这种设计理念促使人们从与社区紧密相连的较低楼层,逐步过渡到更具私密性的空间,最终到达主要的生活区域。




 

  该地块的高度差约为4.9米,位于北部的一个低层住宅区。考虑到北部单元的不平坦地形、周围环境以及阳光照射,设计在整个房屋中融入了动态与变化;这种设计方法旨在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空间,同时保持整体的和谐感。该建筑结构旨在有效管理因高度差而产生的土壤压力,从而允许拆除现有的挡土墙,这样可以减轻街景中的压迫感,并通过缓坡和退缩设计来降低对社区的影响。








 

  当客户走上楼梯并推开前门时,他们被欢迎进入了一个略显昏暗、面向庭院的入口大厅。穿过这个区域,他们抵达客厅,那里宽大的窗户展现出郁郁葱葱的花园,营造出与自然和季节变化的紧密联系。这个开放式空间通过螺旋布局与其他房间相连,增强了整个家居的统一感与活力。






 

  地下室设计灵活多变,可以用作车库、市场、商店,甚至是退休后的居住空间,能够适应居民不断变化的生活需求。建筑以客厅为核心,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和平柱,结合大开口、高度变化和悬臂设计,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此外,外部隔热层使得钢筋混凝土内部能够有效保持温暖,在简化设计、结构和设施的同时,创造出舒适的热环境。




 

  通过对这些独特空间的精心布局,这些区域根据其位置逐步演变,设计师希望能够丰富居民的生活体验,打造一个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并具吸引力的家。| 空间布局图 | 剖析图艾特奖评审团评语住宅如何设计公共与私人边界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在何处得以找到归属?此项目将进入住宅的旅程设计为一系列起伏的路径——从公共的较低层逐步过渡到半公共的较高层直至起居区域,创造出动感与变化,设计独特的空间体验同时保持和谐的整体感觉,是此设计的魅力与闪光所在。
 



 

艾特奖评审团评语
——

  住宅如何设计公共与私人边界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在何处得以找到归属?此项目将进入住宅的旅程设计为一系列起伏的路径——从公共的较低层逐步过渡到半公共的较高层直至起居区域,创造出动感与变化,设计独特的空间体验同时保持和谐的整体感觉,是此设计的魅力与闪光所在。

 

获奖者信息
——



创始人 Yoshiaki Tanaka
 

  TSC建筑事务所坚信,所有建筑都应是街景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经过精心设计。我们通过注入创新价值,不仅提供舒适的空间与场所,更致力于打造能赋予人们新认知与灵感的环境。

  为此,TSC深入解读地理特征、周边环境、功能需求与生活方式,精研外立面与空间的材质构成,并考量建筑与光线、气流、绿植等自然元素及城市活动的互动关系。始终以人文联结为出发点进行有意义的创作,最终缔造出"独一无二"的建筑杰作。


04

最佳绿色建筑设计奖
——

获奖项目:WASTE TO ENERGY (WTE) CAMPUS AT JAMNAGAR
获奖者:INI Design Studio(印度 India)

 

  废物管理是一个具有地方影响的全球性问题,通过预防、减量、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废物产生,是联合国城市人均环境影响减缓目标的核心议题。尽管是基本民生需求,废物管理获得的关注往往低于其他公共事业,这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高昂代价。

  为响应《巴黎协定》、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以及印度总理发起的"清洁印度"(Swachh Bharat)行动,印度废物能源化(WTE)领域先驱企业Abellon提出解决方案:采用可控燃烧技术处理50%-100%城市废物,确保无臭味、病原体或有害气体扩散,同时符合印度《2016年固体废物管理规则》(由环境、森林与气候变化部制定)及欧洲排放标准。该项目通过处理历史积存废物,有效抑制垃圾填埋场分解过程中温室气体的释放,助力气候变化减缓。




 

  印度城市废物在数量和质量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处理过程伴随技术风险。受季节变化影响,废物成分与总量全年波动。本WTE项目开发的技术方案针对性解决了生产率低下、设备故障频发等潜在风险,其定制化工程设计在遵循最严苛法规政策的同时保持技术灵活性。通过多方利益相关者协作,项目成功降低了气候相关风险。





 

  这座占地5167平方米的废物能源化设施每日将750公吨城市固体废物转化为7.5兆瓦清洁电力(可满足1.5万户家庭需求),实现有毒物质零排放,并将17英亩荒地转化为包含慢跑道、运动场、研究及社区空间的生态绿地。设施仅占用20%场地,其余留作社区活动与未来扩展。针对印度城市废物特性设计,全流程近乎无需人工干预。




 

  遵循"形式追随功能"原则,轻质预制再生钢结构采用大跨度开放设计,通过设备垂直堆叠优化工艺流程。半透明可回收多层聚碳酸酯幕墙系统以紧凑布局最小化表面积体积比,提升热工性能,显著降低运营成本与能耗。其轻质特性便于快速安装与重组,高强度则确保抗冲击性能。





 

  建筑整合自然通风与采光系统,在阻隔100%有害紫外线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能耗。透光墙体和屋顶面板提供充足过滤日光,减少人工照明需求。项目杜绝使用高VOC涂料、含氟制冷设备及石棉材料,保障职业健康。

 








艾特奖评审团评语
——

  这项优秀的废弃物处理厂的设计,让我们对印度响应《巴黎协定》、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之举印象深刻。其次,建筑之于开阔基地形态简约而有力,有大地艺术的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建筑构成方式符合垃圾发电的技术方案和工艺流程,首先,从理念到工艺,采用了适合印度国情的垃圾发电的工程方案;建筑采用轻钢结构覆以透明表皮,呈现轻盈简约的体块连接和空间叠加。场地整体规划有致,留出未来扩建和社区活动具有教育意义。
 

获奖者信息
——


创始人 / Jayesh Hariyani
 

  INI设计工作室:跨界设计领航者

  INI设计工作室是一家综合性多学科设计机构,提供涵盖建筑设计、工程咨询、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可持续策略、室内设计、学术研究及艺术创作的全方位服务。凭借横跨多个领域的多元化作品集,INI已成为创新可持续解决方案的行业标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设计及执行中的项目总面积超过8.5亿平方米,其中多数项目获得LEED/IGBC绿色建筑认证。

  协作共创的设计哲学:INI设计理念的核心在于跨界协作。建筑师、工程师、规划师、可持续专家与客户组成多元团队,共同打造整体性解决方案。这一创作过程由定义INI精神的五大"I"原则引领:

  探索(Inquiry):持续追问本质
  想象(Imagination):突破思维边界
  创新(Innovation):开创技术前沿
  启迪(Inspiration):激发人文共鸣
  包容(Inclusiveness):融汇多元声音

  这些原则确保每个设计方案既充满创造力,又具备前瞻性,能敏锐应对快速演进的世界需求。

  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对话:在INI,设计是一场永续的对话——不断整合思想、人群与环境,专注于创造既能有效应对全球与在地挑战,又深深植根于场所精神的可持续设计。

  我们相信,真正的设计创新诞生于对地方特质的深刻理解与对未来可能的大胆构想之间。
 

05
最佳教育建筑设计
——
奖获奖项目:Maple Hall
获奖者:Gensler(美国 America)


 

  在这个学生可以随处学习的时代,枫叶堂教学楼重新定义了大学教育空间,通过打造宜人且适应炎热气候的室内外社交场所,强化了师生在校园中的互动体验。该项目与校园场地及人流走向浑然一体,犹如干涸河床中的天然巨石,底层结构保留了场地原有的斜向穿行路径,通过三个主要人流方向设置入口,并在悬挑的教学楼下形成三处宽阔的荫蔽广场,成为学生自发聚集的社交场所。




 

  教学主体为两层钢饰面教室模块,以克制的体量呼应校园中世纪现代主义的方正格局。核心设计亮点是中庭留白——这个位于学生动线交汇处的开阔空间,成为促进社交互动的活力枢纽。






 

  设计团队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在仅按"传统双侧教室走廊楼"标准编列的预算内,实现高品质的室内外社交空间。通过巧妙运用几何构造、规则结构和经济型围护材料,团队打造出以中庭为核心的设计方案。简约的建筑形态与表皮系统更使能效强度大幅降低,最终建筑节能率达30%,并荣获LEED金级认证。





 

  这一创新设计既延续了教学楼的传统功能,更塑造出激发师生交流的活力空间,在校园中构建出令人难忘的社群纽带。






▲夜景







艾特奖评审团评语
——

  在这个随处可学的时代,设计通过提供理想、气候友好的室内和室外社交环境,挑战并重新定义了大学的教学楼设计,该建筑底层元素的设计旨在保存自然流动的对角线路径,并在高架教室下提供三个宽敞的入口广场,学生可以自由聚集交流。建筑物大部分是两层的教学楼,教室街区的中心空隙,创建了一个中庭,为学生汇流在此提供了一个宽广的社交环境。


获奖者信息
——

  我们是一家充满活力且注重协作的设计公司,集创意、研究与创新之力,为客户打造具有变革意义的尖端解决方案。在Gensler,我们工作的价值始终源于其对人类体验的积极影响。作为以创新驱动的设计实践者,我们通过跨学科协作解决客户面临的复杂挑战——我们的作品不断突破建筑与建成环境的传统认知边界。我们不仅设计建筑,更致力于重塑能改善人们生活的城市与空间。自1965年创立以来,Gensler已汇聚6,000余名专业人士,每年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客户开展合作。在我们遍布全球的57个办公室中,有3个扎根于中国。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践行着同一个使命:以设计之力,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06

最佳商业建筑设计奖
——

获奖项目:Hair room TOARU
获奖者:Ateliers Takahito Sekiguchi(日本 Japan)


 

  这是一家坐落于当地街道旁的美发沙龙。门前车流终日不息,周遭空间大多被停车场占据。然而整座城市四分之三的面积都被森林覆盖——这里的林业繁荣兴盛,木材长久以来依靠河道运输。尽管当地资源利用正被积极推进,但非住宅类木结构低层建筑的转型仍显迟缓。业主期望打造明亮空间、具备病毒防护效能的通风系统,以及能承载这些需求的可持续建筑。我们能否创造一种自然映现多元情境的建筑?比起纠结形式设计,我们选择从建筑学角度重组发廊活动、城市景观、文化与器物。





 

  设计师将超人体尺度的巨镜切割空间(RC墙)错落排布,其间架设大型木质操作台(CLT屋顶)。仅用角铁与螺丝,以制作家具般的简易工法将它们组合。RC墙承担平面外荷载,CLT屋顶实现无梁大跨度架构。每种材料各得其所:既满足防火与环保要求,又通过减重、降热负荷与成本控制,最大限度凸显木纹质感。






 

  光线从屋顶间隙漫射而入,沿屋面板流动的气流形成高效重力通风,避免吹散发丝。绿植借由镜面折射倍增,营造被草木环抱的氛围。昔日顺流而下的木材,如今化作碧空下悬浮的屋顶;路边飞驰的车影被镌刻在镜墙之中——往昔与当下的流动景观,在建筑中叠合成影。







 

  发廊里微小的活动单元,最终超越了意义、功能与尺度的界限,成就了万物交融的自然建筑。


艾特奖评审团评语
——

该美发店设计跳脱传统建筑思维,重新解构商业空间元素,将城市资源(木材)、剪发区的镜面与柜台等元素进重组,叠加城市风貌、木构造工法等、环境性能等层次,实现了风格极简但多重情境交融流动的空间效果。同时,RC与CLT的理性组合既营造健康环境,又形成高性价比的可持续建筑范式。


获奖者信息
——


 

  Ateliers Takahito Sekiguchi ‌是一家位于日本的设计工作室,由建筑师 Takahito Sekiguchi 创立。该工作室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设计作品而闻名,致力于创造具有呼吸感和自然氛围的空间。
 

07

最佳建筑室内光环境设计奖
——

获奖项目:LINES in Shanghai
获奖者:SAKO Architects( 日本 Japan)

 

  这栋10层的双子塔位于上海黄浦江畔,是一座轮廓鲜明的中央核心办公大楼。其悬臂结构从中央核心延伸至幕墙意外9.7米,入口大厅的的玻璃立面距离墙体3米。




 

  设计团队负责本项目的室内设计部分,设计目标是要充分展现并进一步强调建筑特色。项目伊始,设计者首先想到的形象是一个简单的视觉效果,即一个“小盒子”放置在一个“大盒子”之上。建筑的幕墙呈黑色,所以需要将中央核心设置为浅色以形成对比。





 

  紧接着,设计者利用统一的“线条”元素来实现统一感。幕墙的竖向框架在立面上形成了垂直线条的效果,设计者将这些线条定义为“强线”,其它位置的线条则被划分为“中间线”或“弱线”。



 

  入口大厅的灯光线与幕墙外框的“强线”相连接,玻璃墙外侧连续的灯光线着重强调了“大黑盒子”的体积。入口大厅的玻璃墙高8.5米,由300毫米深的玻璃竖框和30毫米宽的边缘结构密封支撑。整体采用极简主义风格,这些词玻璃情元素被划分为“中间线”。




 

  “小白盒子”的表面覆盖了一层“弱线”,打造了一种与这个位置所承受的生硬的悬臂结构完全不同的感觉。

  “小白盒子”的表面被白色大理石覆盖,并由30毫米间隔的凹槽,看起来就好像由2000个细条组成的单一白色体量。窄条中间位置有波浪形的形态变化,给人一种织物般的柔软质感(就好像三宅一生的褶皱肌理)。这样的设计能够为单调透明的入口大厅中引入一些有机元素,同时也能缓解大楼办公人员的紧张情绪。




 

艾特奖评审团评语
——

  该作品以垂直装置形式再现山脉轮廓,以线条的节奏与叠加构建视觉张力,通过艺术语言重构可持续议题,强调了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关系。
 

获奖者信息
——


Keiichiro / SakoSAKO Architects 创始人
 

  坂尻敬一郎(1970年生于日本福冈)于1996年取得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后,在山本理显设计工场精进技艺。2004年,他在中国北京创立SAKO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同年赴哥伦比亚大学任访问学者,后相继于东京和福冈设立分支机构。

  职业生涯初期,坂尻便提出"尺度单元"的设计理念,通过箱体模块的动态组合塑造建筑形态——金华"CUBE TUBE"与北京"BUMPS"正是这一手法的典范。其作品序列还包括天津"ZIGZAG"、东京"VERTICAL RAINBOW"及天水"KALEIDOSCOPE"等项目,皆以鲜明色彩与几何创新拓展建筑可能性。室内设计如北京"蒲蒲兰绘本馆"与杭州"浪漫主义",同样构建出引发思考的沉浸式环境。

  坂尻始终为每个作品确立明确的"主题"导向,从概念到实施一以贯之,持续拓展当代建筑的表现力与空间疆界。
 

08

最佳城市建筑光环境设计奖
——

获奖项目:风越里:绍兴柴场弄城市有机更新
获奖者:上海昂特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法国昂特)(中国•上海)


  绍兴风越里是绍兴古城中心第一个城市更新项目,紧邻咸亨酒店、拥有秋瑾与朱庚的故居,是绍兴历史文化的根骨。

  街区建筑年份跨越6个时代(从明清文保建筑到当代建筑),古新对比和交错的形态无处不在,层次纷繁复杂。整个街区,无论当代或是古代建筑,每一栋建筑立面都各不相同。




 

  设计深入分析了街区发展定位和建筑理念,以“古新对话”为立意,以塑造“事件与情节”为主旨,着重塑造既能体现街区历史意义和文化韵味,又能引领当代创新创意生活的体验、和拓展街区生命力的多层次穿越灯光氛围。

  设计用光述说:古新的对话与融合,水乡的美与遐想、历史典雅与智慧当代的共生……以“保护与创新兼容”为原则,对复杂的各类建筑、景物逐一挖掘(200多个安装节点研究)、定制创意。用一系列的 光 - 景 - 人的灯光生活戏剧,将绍兴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娓娓道来。




▲入口水景区
 

  在新的景观设计中,街区的入口被几片水池所定义。 而每一片水池都有着不同的形态与意境:水池的形状、水流的快慢、水波纹形态的大小都各不相同。水,对于水乡绍兴有着特别的意义,所以我们希望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这个主题元素。

  于是我们想到了印象派,我们希望用印象派的观察方式、色彩并置的手法来营造视觉印象,激发人们的想象。

  让人们流连在印象派的色彩情景之中,以此抽象的色彩手法来诠释青绿的水乡之美。将水乡的秀美融合到视觉、触觉、听觉之中。 





▲时光廊桥-中心建筑
 

  为整个街区设计了独特的高空视角情景。将建筑设计的水平蜿蜒伸展的物理性空间通廊,转变成整个场地的“古新融合”的视觉情节主线。

  而且,我们将这条主线一直延续到了场地最高点的当代建筑上。对于这座由GRC、钢结构和玻璃组建而成的通透体,我们在室内、室外采用了不同形式的照射方式、设置了光与不同材质的叠合效应,来塑造了多层次的灯光氛围。并且设计了室内室外的微妙光色组合、及其动态变化场景。




▲古建屋面
 

  设计了高空观赏灯光情景,从多视角来平衡古建屋面群的光效舒适度与叙述感。古建屋面群舒缓的光强渐变演绎,述说绍兴的古往。在灯光的一呼一吸之间,给观赏者们带来不同的“回想”和联想:时而像白描,像水墨、像工笔、像雕刻,又或是像抽象艺术。 我们希望观者能够在此刻的光影中拉长时空的感受,体验“更多层次的时光跨越”。

  古建筑群因为建于不同年代,屋面的尺度、坡度各不相同,我们针对每一片屋面都做了定制化的配光设计,以求整体塑景。 







▲古院落: 古新对比
 

  对于古院落,我们借用了园林借景的手法,远中近多层次地思考光的组合与对比,营造出不同质感的古新对比体验。




 

  自行创意设计艺术投影图案,主题风格各异,意与建筑灯光相映成趣,且为丰富街区的多元化运营和夜经济。

  项目竣工至今仅一年多,但是街区已经迎来了几十场活动,很欣慰地看到我们设计的灯光场景引发着人们再创造的欲望和新的生活体验,陪伴着人们的生活去无限地延续和生长。





艾特奖评审团评语
——

  绍兴风越里是绍兴古城中心的城市更新项目,街区现有建筑年份跨越明清建筑到当代建筑的各个时代。设计深入分析了街区发展定位和建筑理念,以“古新对话”为立意,以塑造“事件与情节”为主旨,着重塑造既能体现街区历史意义和文化韵味,又能引领当代创新创意生活的体验、和拓展街区生命力的多层次穿越灯光氛围。设计用光来叙述古新的对话与融合,水乡的优美与遐想、历史与当代的共融,将绍兴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融为一体,创造沉浸式的综合体验,引发着人们再创造的欲望和新的生活向往。


获奖者信息
——

  法国昂特设计源于巴黎,中国总部设于上海,在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设计和灯光设计领域有着丰富的国际创新理念和卓越研究,并在全世界范围积累了诸多经典实践业绩。昂特设计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跨国界的文化背景,近年来有幸多次荣获国际设计大奖。

  主创设计师曾参与了诸多世界经典项目的灯光设计,其中包括:法国巴黎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希哈克非洲文化博物馆、波尔多红酒旅游文化中心等。近年来在中国又设计了北京故宫、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海喜马拉雅文化艺术中心、北京中法红酒博物馆、南京大报恩寺博物馆及遗址公园、山东省文化艺术三馆(及景观公园)、天津英蓝金融中心、绍兴风越里街区、抖音集团上海滨江中心、上海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同济大学附属青岛东方医院等重要项目的灯光。

  法国昂特的灯光设计类型不仅囊括各类公共建筑的照明(博物馆、音乐 厅、酒店、办公及商业建筑、学校、住宅、交通枢纽等),还包括对城市街区、广场、公园景区等公共空间的景观照明规划及设计。项目曾多次获得欧洲、美国行业协会及政府奖项。

  一直以来,法国昂特一贯坚持以创意创新、塑造经典为核心。资深的中、法设计团队,不仅为业主提供卓越创意,并且在设计全过程中致力于探索项目的独创性,并结合业主需求,制定相应的项目成本优化控制和品质控制措施。

精品推荐

设计名人圈

更多

  • 王五平
    段文娟
    王勤俭
    富振辉
  • 宋九龙
    胡军
    邓宏乐
    林海闻
  • 黄懿
    王政

设计机构

更多

最新精品案例

最新资讯

更多